恩施“五朵金花”之四——傩戏

恩施“五朵金花”之四——傩戏

恩施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承载了我州各民族的生命记忆,是活态的文化基因。为了让非遗被看到、被了解、被热爱、被传承,让古老非遗绽放新的光彩,做好武陵山区(鄂西南)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,努力建成“遗产丰富、氛围浓厚、特色鲜明、民众受益”的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, “恩施文旅号”微信公众号将持续进行恩施州五大地方戏(南剧、堂戏、灯戏、傩戏、柳子戏)专题片展映,带你从地方戏开始,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

简介

傩戏,又称“傩愿戏”、“傩堂戏”、“傩坛戏”,是流传于我国很多地区的一种古老剧种,在湘、鄂、渝、黔土家族地区仍有很好的活态保存,在不同的地区其名称和艺术风格各有不同,如恩施州地区内就有鹤峰傩戏和恩施傩戏之分,正如前文所说二者在名称和艺术风格上各有不同。鹤峰的傩戏班称“坛”,班主称“掌坛师”,一个傩坛约8-10人不等;恩施傩戏由红土乡的“傩愿戏”和三岔镇的“坛傩”两部分组成,红土乡傩愿戏“戏中有祭”,三岔镇坛傩“祭中有戏”,都包含有非常古老的典型的祭祀仪式和戏剧要素,为傩戏的保存提供了不同的生存土壤,也使得傩戏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。傩戏于2008年6月,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。

傩戏(上)

傩戏(下)

清湖傩坛傩愿戏

剧目《姜女下池》

傩愿戏丑角

追根溯源

据鹤峰、五峰两县编写的《容美土司史料汇编》 记载:“山鬼参差迭里歌,家家罗邦截身魔,夜深响彻呜呜号,争说邻家唱大傩。” 根据这一史料证据可以推断,傩戏传入鹤峰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四百年。而像这样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傩戏,多出现在“傩祭”仪式上,它们有一套完整的祭仪,称“二十四戏”,亦称“二十四堂法事”。

分布

鹤峰县的傩戏主要分布于燕子镇的清湖村、铁炉白族乡的江口村,在这些乡镇还有完整的“坛傩”队伍常年开展傩戏演出活动,这些队伍能完成傩戏的全剧演出,且有青年人入坛和零散艺人留存。而恩施市的傩戏则主要分布在红土乡的漆树坪村、大河沟村,以及三岔镇等地。由于这些地方山大人稀、远离城区,现在不仅能看到还愿仪式中的十多坛法事,还很幸运的保留了一批古老的傩戏剧目,如《鲍家庄》《打金银》《姜女下池》等。

剧目《打金银》

傩戏大师黄茂庭表演傩戏

唱腔特点

鹤峰傩戏音乐大体包括法师腔、角色唱腔和锣鼓伴奏三部分。角色唱腔有正腔、小调两类。正腔类的诸种腔调,统称“打锣板”,按角色行当赋名,称生角腔、旦角腔、净角腔、丑角腔;有的地方也以角色的名称冠名,如姜女调、青婆调等。腔调多为上下句式结构,唱腔有单板、双板、连板三种形式。傩戏小调多做剧中插曲使用。曲调短小,衬字较多,欢快流畅,具有民歌风味。均用当地汉语方言演唱。

而恩施的红土傩愿戏剧目丰富,且生、旦、净、丑20余种唱腔具有地方民间音乐特点,悦耳动听。伴奏只用打击乐器,人称“打锣腔”。道白是恩施方言中的“搬家子腔”,6个声调,深受当地和周边群众喜爱。另外恩施的三岔坛傩唱词浩繁,声腔丰富,歌舞两济,形式杂呈,民间文学、戏剧、曲艺、歌腔、器乐、舞蹈等等都混融其中,坛场的装置,服装、道具、化装都比较讲究,是一个展示文化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。

剧目《胡氏观灯》

信息来源:恩施州文化馆

〔编辑 · 杨露 审核 · 向锐/魏娜〕

原标题:《恩施“五朵金花”之四——傩戏》

相关内容